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我国成人患病率高达10.9%,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我们需要更有效的管理糖尿病,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血糖监测对有效管理糖尿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尿糖检测、血糖检测、血糖仪、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直至上世纪末出现一种更有利于全面了解血糖变化的新技术――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monitoring,CGM)。CGM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以提供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于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CGM系统由五部分构成:感应探头、血糖记录器、注针器、信息提取器和软件。葡萄糖感应探头是一个细小、无菌、柔软的探头,在进入皮下后能够感知组织液中葡萄糖水平。CGM分为回顾性和实时CGM两大类。两者常与胰岛素泵联合使用。如果将传统血糖监测方法比喻为“照相机”,那CGM可称之为“录像机”,CGM能够提供全面的血糖日志,包括每天288个血糖值记录、每日血糖图、多日血糖图、特定时间血糖图,以及含血糖波动、平均值、平均绝对差、相关系数、饼图和血糖曲线下面积等内容的血糖图小结。通过CGM提供的血糖变化曲线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各种问题,如夜间低血糖,还有利于鉴别“隐匿性”低血糖和高血糖。大同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共计有胰岛素泵6台,动态血糖监测仪14台,两者联合应用,使我们不仅能从容应对比较棘手的顽固性高血糖,而且通过全面、精确地观察血糖波动特征,及时发现低血糖,精准地制定降糖方案,使我们控制血糖的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动态血糖的优势:
1、自我血糖监测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但点血糖反映的是瞬间血糖变化,无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值,存在监测“盲区”;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长期(2~3月)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对于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且不能反映低血糖的风险和血糖波动的特征。CGM是对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已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除血糖监测外,CGM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人体血糖谱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影响的信息。
动态血糖适用人群: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分为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两种。
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相当于葡萄糖监测的“Hoher”,佩戴结束后才能获得监测结果。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由于是“盲测”,患者不能随时看到结果,因此能更客观地发现患者血糖波动变化的规律,得到干预治疗方案真正的实际效果。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在提供即时葡萄糖信息的同时尚提供高、低血糖报警、预警功能,协助患者进行即时血糖调节。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实时CGM指导下进行血糖管理,可以达到更优质的降糖效果,且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与监测探头的使用频率呈正相关。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技术。
实时性动态血糖监测主要适用于:
1.1型糖尿病。
2.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例如每日3次及以上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指导下给予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1)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
(2)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空腹高血糖。
(3)血糖波动大。
(4)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刻意保持高血糖状态的患者。
4.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
5.其他特殊情况,如合并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特殊类型糖尿病、伴有血糖变化的内分泌疾病等。
其中1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是首选推荐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的人群。在合适的情况下,动态血糖监测还可用于临床研究,是评估及指导治疗的有价值的方法。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应定时进餐,不必刻意增加运动量或减少进食量,这样监测出的结果更加准确、有效。
2.患者需真实记录日常生活,包括进餐时间和量、用药、运动方式和时间以及出现低血糖的时间。
3.在佩戴动态血糖检测仪前,患者应沐浴、更衣,并且在监测期间不能沐浴,避免仪器受潮、探头脱落,防止动态血糖监测仪器的线路折断、碰摔。
4.患者佩带动态血糖监测仪器期间应当避免大量出汗、浸水、淋雨、强电磁场和强烈撞击,禁忌行X线、CT及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以防干扰。
5.如果动态血糖监测仪器发生报警时,患者要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及时处理。
内分泌科郝晓青
下一条:糜烂性胃炎
【关闭】